Artists:
  • 張曉雄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舞者/編舞/作家/攝影/演員
    1958年生於柬埔寨,1971年底負笈中國。1982年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系。1983年移民澳大利亞。1885年畢業於阿德萊得表演藝術中心。曾任澳大利亞國家舞蹈劇場主要舞者,1991年以舞蹈家、編舞家及攝影家收錄《澳洲亞裔名人錄》。1996年移居臺北,任教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前身)。曾任台北越界舞團藝術總監、焦點舞團藝術總監,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務長。2010年創立張曉雄舞蹈劇場(Dance Theatre XX)。
    其作品甚豐,育人無數。其融合東方傳統肢體律動與西方當代觀念的獨特身體美學與教學訓練系統,影響了澳洲及華文地區的當代舞。近三十年創作了逾百個作品,並多次發表於國際重要藝術節,如:阿德萊得藝術節、澳亞藝術節、澳洲國際青少年藝術節、荷夫曼藝術節、新加坡藝術節、美國雅各之枕藝術節、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廣東現代舞週、北京現代舞節、中國舞蹈十二天、國際學院舞蹈節(紐約、香港、吉隆坡、台北等城市)、關渡藝術節等等。其攝影作品曾多次在澳洲、中國等地舉辦個展,並被廣泛使用於國際與國內媒體、雜誌與展演宣傳。
    其人體攝影作品集《眾神的榮耀》2007年由台北越界舞團出版。
    其文集《野熊荒地》2009年由爾雅出版社出版,同年入選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其主演張作驥導演之電影《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為2019金馬獎開幕首映。

  • 陳武康

    出生台灣,12歲開始習舞,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舞蹈科。2001到2013年在紐約 Feld’s BalletTech 和 Peridance 跳舞,在Eliot Feld的作品中擔任獨舞者及首席。2004年,於台灣共同成立驫舞劇場 ,擔任藝術總監一職至今。重要的作品包括《速度》( 2007)、《骨》(2008)、《兩男》(2012),作品曾在亞洲,美國和歐洲各地巡演。2011年他開始與不同領域藝術家進行跨界創作,包括音樂家李世揚、泰國當代舞蹈大師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等。

  • 王如萍

    王如萍/臺灣/女我/舞者/教者/學者/探索者/女兒/媽媽/單身/烹飪/旅行/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臺灣國語/48

  • 劉奕伶

    台灣旅美當代舞蹈藝術家。2008年開始擔任比爾提瓊斯/阿尼贊舞團 (Bill T. Jones/Arnie Zane Company) 專職舞者,11年內於歐、亞、美洲各大小劇場留下身影並累積豐厚的表演經驗,並於各院校教授大師課、工作坊及名作實習至今。在台灣曾參與劉鳳學、林懷民、羅曼菲、古名伸、張曉雄、何曉玫、楊銘隆、陳武康之作品演出。近年開始獨立參與視覺、作曲、電影、攝影等不同領域的交流合創,如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參與藝術家李明維之作品《如實曲徑》2020大都會版,其身影登上紐約時報舞蹈版面、當紅錄像藝術家蘇匯宇的劇場創作《The White Waters》擔 任編舞與表演,義大利導演 Luca Veggetti 邀約演出法籍希臘作曲家 Iannis Xenakis 作品《Kraanerg》擔任獨舞者。個人編舞發表內容觸及記憶、創傷、言論自由以及身體技巧的再定義,獨舞作品《更》曾獲得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2021年甫獲「雲門創計畫」獎助初期創作。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七年一貫制第一屆,現為該校兼任助理教授。

Artists:
  • 古名伸

    古舞團藝術總監,第二十一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美國伊利諾大學舞蹈碩士,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畢業。曾任北藝大學舞蹈學院院長、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系主任、先後任教於國內多所學校舞蹈科系、並常年應邀赴美國、澳洲、歐洲及亞洲等國多所大學及機構擔任客座教授、編舞。2009年獲吳三連藝術獎、1997年受中興文藝獎章。 1993年成立古舞團,開始大力推廣即興表演與接觸即興,自此成為在亞洲推動接觸即興的第一人。舞團演出遍及歐、亞、美、澳、非等地。她多年來常與本地和國際舞團共同合作,如舞蹈空間舞團、台北越界、雲門舞集、雲門舞集2、香港動藝舞團、Tanz Atelier Wien、Mirramu Dance Company等。New York Times舞評曾經稱讚她的作品"Simple and Handsome".

  • 朱星朗

    香港出生,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古舞團創團成員,並擔任『接觸即興工作室』課程指導老師。曾任沙發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歷任台大現代舞社顧問及指導老師。並獲多個舞蹈及戲劇團體、大學邀請演出、創作及授課。2017年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學位,目前就讀其博士班。

  • 蘇安莉

    美國伊利諾大學舞蹈藝術碩士,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教授兼主任,古名伸舞團資深編舞者、舞者。曾參與國內不同舞團編舞及演出,包括影舞集、三十舞蹈劇場、爵代舞蹈劇場、1/2Q劇場等。2006年應邀赴義大利參加國際首度接觸即興舞蹈記錄拍攝。

  • 黎美光

    英國「倫敦當代舞蹈學校」傑出舞蹈碩士。【黎美光。創意/心理。工作站】藝術總監;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義大利及希臘「國際即興舞蹈紀錄片」拍攝。「舞蹈空間舞團」即興老師,「古舞團」演出及即興舞蹈研究。並受邀日本「i-Dance Japan International CI Festival」、韓國「AIAE接觸即興藝術節」、香港「i-Dance (HK)」、馬達加斯加「國際舞蹈節」。

  • 于明珠

    舞者,接觸即興推廣老師,偶戲表演者。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舞蹈系碩士畢業,在法期間曾與Yuko Kametami,黎美光,Erinc Aslanboga以及Simon Williams等編舞者合作演出。2008年回台後嘗試舞蹈肢體與不同領域表演的合作,1999年參與「古舞團」的演出以及即興舞蹈研究迄今。

  • 張淑晶

    1979年出生,台北人。2008年加入「古舞團」至今,曾隨團演出《亂碼2010》,《即興-舞蹈風景》,《回來》,「i-dance國際即興舞蹈節」《即興舞蹈光譜-與傳奇對話》等室內外演出。2008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現職為舞蹈教育與即興工作者。

  • 許程崴

    台灣,高雄人,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左營高中舞蹈班。現為「古名伸舞團」團員。並創辦「許程崴製作舞團」,曾赴澳門、香港、北京、河南、馬來西亞、印尼、法國、美國、英國、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台灣各地參加演出與文化交流。

  • 林憶圻

    高雄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畢。現任古舞團團員,及自由舞蹈工作者,涵蓋舞蹈創作、表演、教學與跨領域合作。曾與多位編舞家合作,並赴俄羅斯、愛丁堡、荷蘭、北京、香港等地方藝術節演出交流。2018年以作品《等距》獲得「世安美學獎」。

  • 蘇家賢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碩士,現任古舞團舞者,三十舞蹈劇場課程指導,舞蹈教育與自由創作者。曾與中國歌劇舞劇院、呼和浩特演藝集團,國內外舞團合作演出及創作。2014年獲國藝會海外研習專案補助前往紐約。2017年獲中華民國舞蹈學會頒發「舞蹈創作獎」。

  • 陳韜

    美國出生,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舞蹈系畢業。2018年加入古舞團前,曾與三十舞蹈劇場、許程崴製作舞團、谷墓特舞蹈劇場等合作演出,與不同編舞家合作參加華山相遇舞蹈節、新人新視野、台北雙年展演出,並曾赴馬拉西亞,澳門,英國參加演出與交流。

  • 陳代樾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獲台灣舞蹈研究學會菁霖獎。現為古舞團舞者、自由研究者、費登奎斯方法的動中覺察老師,透過實踐與思辯持續關注真實美學與自我技術兩個子題。2013年在羅曼菲獎助學金與國藝會的幫助下開始學習徒手治療,期望從另個視角豐富身體感知與知識,並反思舞蹈訓練,同時開始關於身體想像的系列教學與研究。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班。

  • 蔡冠伶

    蔡冠伶/冠/女/台南/表演者/舞蹈創作陪伴/樂齡肢體教師/按摩師/人體模特兒/女兒/木工傢俱/登山健行/瑞士蘇黎世/39

Artists:
  • 柯德.林科

    柯德・林科,德國的跨域音樂家、作曲家。出身德國杜塞朵夫舒曼音樂學院,受古典打擊樂訓練,在創作上卻橫跨舞蹈、劇場、新媒體等當代藝術領域,並與歐陸許多知名編舞家合作演出,如阿喀朗舞團的《Zero Degrees》、《Third Catalogue》、《Sacred Monsters》,與西迪拉比的《Tempus Fugit》、《Sutra》。

  • 貓阿諾

    法國音樂家。作曲風格融合古典,爵士,法國民謠與亞洲音樂。多次受邀與台灣的舞團和劇場合作現場演出,也製作廣播節目《迷失方向(Désorientales)》和影片《都馬調(Doumadiao)》紀錄台灣的風土人情。 近期的音樂創作專輯 :《解放9 (Delivraence 9)》﹐《超人類/次等人類(Transhuman / Subhuman)》, 《藍色微光的翅膀 (Sur les ailes de l’heure bleue)》。

  • 唐明

    法裔的低音大提琴音樂家唐明,有著深厚的古典與爵士樂基礎,加上多樣曲風的滋養,演職生涯遍及台灣、巴西及法國。他專注開創不同樂器的演奏技巧,揉合傳統樂器之豐富獨特性於其爵士風格演奏中,開啟一頁新的音樂美學。擅長多種樂器之餘,唐明也設計一種新的管樂器,名之為「無鍵(keyless)」,強調其圓滑裝飾音演奏之特異性及微分音特性。「無鍵」提供了在調性音樂框架裡,可以融合各種傳統音樂豐富語彙的可能性,使得演奏者能自由轉到任何調性。

  • 陳沛元

    手碟演奏者,遼闊音聲宇宙中的探索者。他相信波動、聲響、音樂的現象,是心與內在生命能量的顯現,藉由身體延展到物質的世界。在即興的演繹中,關注於音樂、聲響、能量流動與身心現象的交互作用。 宛如薛西佛斯式的儀式,從無止盡的混沌中淘選出秩序與結構,曇花一現般地,旋即又消融於意識的海洋之中。在探索音聲宇宙的旅程中,曾於印度學習西塔琴演奏與北印度古典音樂的傳統,爾後醉心於跨文化維度—人類古老的儀式音樂、神聖音樂、薩滿音樂的傳統。演奏的樂器包括澳洲古老風管樂器Didgeridoo,西伯利亞薩滿鼓,蒙古喉歌Khoomei與馬頭琴,非洲安比拉琴Mbira,哈薩克冬不拉等。在崇敬自然的音樂信仰中,吟詠著原始、純粹、赤裸、野性的語彙,並以音樂築構一幅聲音的曼陀羅。

  • 楊智博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文學碩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藝術學士。以演奏家、跨界表演者等身分活躍於舞台演出,擅長以笙為連結與不同領域藝術家合作,遊走在傳統、現代、民謠、實驗、跨界等風格之間。2016年獲頒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傑出校友表揚;2015年獲得文化部國際駐村人才補助赴奧地利交流;同年參與錄製侯孝賢導演執導《刺客聶隱娘》電影配樂錄製及拍攝,獲得第68屆法國坎城影展會外賽(Festival de Cannes)「最佳電影原聲帶獎」。與獨立樂團「濁水溪公社」合作錄製專輯《人民・鄉土・勃魯斯》獲得第六屆金音獎「最佳專輯、最佳樂團、評審團特別獎」三項殊榮;2013年與「卡到音即興樂團」錄製專輯《四字成語》獲得第三屆金音獎「最佳爵士專輯、最佳單曲」雙項肯定。現為笙根蘭陽藝文平台總監、A Root 同根生團長。

  • 陳淯歆

    畢業於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主修板鼓及歌仔戲後場伴奏。宜蘭新住民,喜歡宜蘭的生活進而移居,還在此開了間「歆窩Sing.Cafe」咖啡廳。戲曲鑼鼓、天鼓、俄羅斯手碟、木箱鼓、非洲鼓、中東手鼓等皆是掌上絕活,一個國家就有一種擊樂文化,隨著每次不同的出國演出經歷,便帶回一項新樂器,然後演出陣仗越來越大,自體無限繁殖。出身傳統戲曲鑼鼓的背景,擅長聆聽後做出反應,這樣的特質也為音樂增添了活性與驚喜。

  • 李宇鎔

    美國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百克里音樂學院)作曲系學士,主修電影配樂編曲創作和樂器鋼琴,美國 Columbia University(哥倫比亞大學)音樂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

    返臺後首先投入電影音樂製作以及音樂專輯的作曲與編曲工作,電影《禪說阿寬》音樂編輯、風潮唱片《心靈音樂詩~去做人間雨》編曲,其間亦多次受委託,擔任音樂會及舞蹈演出的編曲及演奏者,而後進入專業舞蹈伴奏及音樂教育領域。曾受邀:2021「國際愛跳舞即興節」現場音樂家,2021台中國家歌劇院《平珩說舞》現場音樂家及對談者,2020空表演實驗場【文化平權-奇花藝草系列工作坊】現場音樂家。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國立台灣戲曲學院講師,【黎美光。創意/心理。工作站】音樂總監。

    專長研究領域 : Music Education音樂教育–Pedagogy多樣音樂教學法研究、PACE Music Teaching System美國哥倫比亞羅勃佩思音樂教學法、為舞者研究的即興音樂與肢體引導。擅長在場域中尋找聲音之可能性,嘗試各種樂器與即興舞蹈的結合,實驗各種跨域的合作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