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塔‧霍恩 編舞家與舞者韓麗塔‧霍恩於1987年至1992年在位於科隆的德國體育學院接受培訓,接著在1992年至1996年於埃森福克旺藝術大學學習,隨後展開編舞家與舞者的職業生涯。1999年,她與碧娜‧鮑許接管福克旺舞蹈工作室的藝術總監,她與舞團在國內與國際間一起工作、編舞。同時她也創作自己的獨舞作品,邀演與合作演出去到印尼、喀麥隆、日本、玻利維亞、黎巴嫩與敘利亞。韓麗塔‧霍恩於2009年9月結束擔任福克旺舞蹈工作室藝術總監的工作,此後在全球各地擔任自由編舞家、舞蹈家與教育家。除了獨舞演出,她也帶領工作坊並擔任倫敦Rambert舞蹈團、不來梅舞蹈劇場和不倫瑞克舞蹈劇場的客席編舞家。 2008年8月,她獲頒編舞和當代舞蹈領域的2008北萊茵—西伐利亞傑出女性藝術家獎。2013年,她受委託重建由Mary Wigman於1957年編創的《春之祭》,該舞作曾於2013年在Osnabrück和Bielefeld劇院演出,並於2014到2016年與巴伐利亞國家舞蹈團在慕尼黑合作演出。2017年,她再度為Mary Wigman重建了其於1917、1921及1926年的作品《死亡之舞I和II》。2009年開始,她在福克旺藝術大學教授當代舞蹈、作曲和即興創作。
克里斯・艾肯投入他的舞蹈生涯在於即興舞蹈跟接觸即興的練習、表演、以及教學。他跟多位藝術家合作, 如Angie Hauser, Andrew Harwood, Kirstie Simson, Ray CHung, and Peter Bingham, 以及 Steve Paxton 和 Nancy Stark Smith. 他的作品試著串連詩意跟生態,連結著我們對科學、設計、美學、舞蹈的理解,以及研究社群建構和合作。除了在國際間巡演, 克里斯也是史密斯學院舞蹈系和五大學舞蹈系副教授和MFA主任。
安姬是一位表演製作人,舞蹈指導和教師。 她的工作以即興和合作為基礎。 她是Bebe Miller Company(美國)的主要合作夥伴,致力於創建和執行20年的工作。 與長期合作夥伴克里斯・艾肯一起,她在美國和國際上創建了表演作品和研討會。 她創作了關於表演,編舞,當代舞蹈技巧,接觸即興創作以及其他形式的製作和分享的課程。 安姬是史密斯學院和五大學舞蹈系舞蹈系的副教授和主席。
台灣編舞家,專業舞者,及舞蹈教育者。四十六歲的沛齡十歲學舞,在東門國小第一屆舞蹈班的老師包含羅曼菲及古名伸。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台北藝術大學)第九屆畢業。2007年離開台灣旅居美國,便不間斷的與國際編舞家及藝術家合作,在世界各地演出,創作,及教授舞蹈。沛齡在2010年取得Mills College舞蹈編創及表演碩士學位,2013年成立個人舞團PEILING KAO DANCES,售罄首演於加州奧克蘭。2016年受聘為夏威夷大學舞蹈助理副教授,2017年與音樂家Gretchen Jude成立即興雙人組 - electroViolet。electroViolet的演出足跡遍集檀香山,柏林,及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文化藝術研討會。
沛齡的舞蹈研究專注於舞蹈即興,編創,雙重文化動作,及跨領域合作。在2012到2018年間,她榮獲舊金山灣區的伊莎多拉・鄧肯舞蹈獎,台灣羅曼菲舞蹈獎助,夏威夷大學人文稟賦獎,新任教授傑出研究獎,及多項贊助。近年來合作的藝術家包含 Gerald Casel, Molissa Fenley, Christy Funsch, Nina Haft, Shinichi Iova-Koga, Katie Faulkner, Hope Mohr, Randee Paufve, and Smith/Wymore Disappearing Acts。客席教授的學校涵括 Mills College, Alonzo King LINES Ballet Training Program and BFA program at Dominic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ollins University, UC Santa Cruz,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Austin Peay State University,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East Bay。
豪爾赫.巴赫曼為美國舊金山聲音藝術家及策展人。2000年即投入當地的實驗音樂/舞蹈場景。其作品探索著廣泛的可能性,兼容並蓄,從低限的「具象音樂」音景作品,到類比模組合成器極微主義作品。早在八零年代初,即探索著日常生活中奇異、獨特而微小的聲響。他也收集田野錄音並創作沉浸式的音景作品,模糊野外聲音環境與人造聲音的界線。巴赫曼也為MOBU舞團譜曲,並且與Christine Bonansea Dance Company密切合作。曾在北美洲、南美洲、歐洲、日本及台灣展演。2009年第十屆舊金山電子音樂節演出自己的影音作品:《Coleoptera》。最新的個人專輯《Mare Island》由VauxFlores Industrial廠牌發行。
「紫色電流(electroViolet)」乃高沛齡所領導的之動作及聲音即興表演團隊組合。以即興途徑探索未知之域,以無差異對待彼此的藝術形式,深入動作與聲音之間的抽象與詩意。
馬才和於1995年創立舞團「多空間」,並擔任藝術總監。為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首屆畢業生,畢業後隨即加入香港芭蕾舞團,至1990年重返演藝學院修讀戲劇。199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獎學金,翌年前往美國考察當代舞蹈及劇場,2002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列斯大學志奮領獎學金前往英國修讀表演研究碩士課程。曾為多個香港及國際藝術團體擔任編舞及形體設計,教學、表演及創作足跡遍及台灣、中國、南韓、印度、美國、澳洲、德國、挪威、丹麥、波蘭、津巴布韋,創作超過六十多部作品。重要作品包括《冇關係》、《不是雙人房》、《昏迷I及II》、《「舞」可能﹗?壹至伍》、《緣舞場》系列、《呼吸I及II》、《身體、空間與身份I—V》、《馬才和的舞蹈展覽I及II》、《反反覆覆》、《突然之間》、《追趕跑跳…轉》、《房一房二房叉防》及《門》。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6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舞蹈)。由2009年開始擔任i-舞蹈節(香港)之藝術總監及策劃人。
「多空間」創辦人之一,香港演藝學院舞蹈系首屆畢業生。1988年畢業後隨即加入香港芭蕾舞團(1988-90)及城市當代舞蹈團(1990-96)為全職舞者。1996年嚴氏獲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獎學金,前往美國考察當代舞蹈及劇場,2000年應非洲津巴布韋哈拉雷國際藝術節之邀前往非洲並為當地創作環境舞蹈《舞滙雜碎》,同年九月獲挪威EndofMilleniumFestival及卑爾根十月舞蹈節邀請前往參加藝術節之演出(2002),並擔任SUF之駐場藝術家。嚴氏亦曾應邀到德國德勒斯登第十屆Tanzwoche舞蹈節(2001)、韓國藝穗節(2002)、印度加爾各答Interface藝術節(2004)、澳洲墨爾本藝穗節(2005)、中國北京大山子國際藝術節(2005)、深圳交叉:OCAT當代舞蹈劇場演出季(2009)、波蘭國際當代舞蹈會議及表演節(2008及2010)、i-舞蹈節(台北)2011、i-舞蹈節(韓國)2012、2016及2018、i-舞蹈節(日本)2013、2015及2017等表演及交流,嚴氏之教學、表演及創作足跡遍及歐美亞非等不同國家,自2009年開始為i-舞蹈節(香港)監製。
早年畢業自福克旺音樂學院(福克旺藝術大學前身)。八零及九零年代共同參與開發電腦輔助作曲及合成聲音計畫AUDIAC。曾擔任杜塞道夫的克寧格劇院作曲家。1994年起任教於福克旺藝術大學的電腦音樂及電子媒體研究所(ICEM),2004年升任該所電腦音樂教授。2000年起曾任教布萊梅藝術學院兩年。紐豪斯教授亦為魯爾新音樂協會創始會員及董事會成員。2011年起出任ICEM藝術總監。其研究專長及興趣為電子音樂與表演藝術之關聯以及音樂結構的自動生成。曾開發數個作曲語言及即時互動環境。
有生命、有呼吸的實體,成分大多為水、碳及其他礦物質與化合物。原子結構穩定,能思考宇宙的浩瀚,與飄忽微笑之簡單動作,就是我,亦即是你。唱片監製/音樂人/前.…Huh!? 結他手、主音。
曾於夏威夷大學修讀人種音樂學。1985年移居香港發展,以舞蹈伴奏為職業。其即興創作之興趣源自六、七十年代之動盪社會,並在各地參與實驗音樂、聲音、舞蹈及劇場音樂創作逾三十年。擅長之樂器包括竹蕭、鼓、二胡、古琴、電子樂器及人聲等。
湯瑪士・坎普博士曾在全球擔任表演藝術家、研究者、身心教育家。他從1988年開始實踐並教授接觸即興。他在英國巴斯思巴大學擔任動作研究的教授,並共同執導「創造性身體論研究群」,他的研究關注批判性身心藝術的遺產與教學法。湯瑪士於國際費登奎斯協會(IFF)2019年的研究期刊「關於自由的實踐:費登奎斯方法與創造性」擔任客席編輯。2015年開始主導研究論壇,目前正與凱埃爾哈特共同主持2019年柏林身體智慧節。他是費登奎斯方法® 的合格老師並以此為基礎發展他的教學、研究與藝術實踐。
1981出生於台灣高雄,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受吳素芬教授啟發,畢業後於2004年與陳武康、楊育鳴、簡華葆、周書毅等人共同成立驫舞劇場,長期為舞團編創新作與演出,2007年集體創作作品《速度》獲得第六屆台新藝術獎表演類年度大獎,2012與陳武康合作的自傳式作品《兩男關係》隔年於德國獲科特尤斯編舞大賽金獎與最佳觀眾票選。2009至2013年在美國芭蕾大師艾略特費爾德邀請下,加入Ballet Tech舞團,擔任客席舞者,2013年開始蘇威嘉開始進行以《自由步》為題的十年編舞計畫,加深探索線條、舞步、造型、律動與音樂及光線的關聯,追求舞蹈身體的細緻、極限,進而引領觀眾賦予表演者各種想像與情感的連結,2015年被舞評形容為一個將美感耕耘至極致的演出。2016年蘇威嘉於國家兩廳院擔任駐館藝術家期間,由兩廳院委託製作《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於2017台灣國際藝術節演出。近年除了持續跳舞、創作,也開始關注做為舞蹈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並四處分享跳舞的喜悅於各地。
現為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舞蹈碩士,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畢業。曾擔任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系主任、先後任教於國內多所學校舞蹈科系、並陸續在美國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及應邀編創舞作。 古名伸在1987年回國之後,即積極從事現代舞的發表與創作。曾製作發表「三人舞展」、「古名伸與珍•爾克 仲夏1989」、「斷片的串連」、「無關四月」、「她們在跳舞」、「古名伸與謝宗益舞蹈聯展」及邀請接觸即興祖師-史提夫•派克斯頓來台共同演出「新旅程」舞展。近年來常與港台多個不同舞團共同工作,如【舞蹈空間舞團】、【臺北越界】、【雲門舞集】、【舞之雅集】、【香港芭蕾舞團】、香港【動藝舞團】等。2001年與【影舞集】聯合創作動畫舞蹈劇場作品「非愛情故事」,2003年再度合力創作實擬幻境舞蹈劇場「@夢」,2008年合作「隨之變-風花雪月」。 1993年成立古名伸舞團,重要舞作包括「Bamboo Grove」、「浮世繪」系列作品、「White Lily」、「行雲」、「緘默之島」、「稍縱之間」、「Dilatation」、「出走」、「交遇」,及結構即興作品「活˙動˙畫」、「獵景」、「天使˙人間」、「新地界爭霸」等。2006年與英國舞台影像大師湯姆葛雷合作舞蹈影像作品「記憶拼圖」,本作品於2008年受邀赴澳洲演出。2011年策畫台灣首創首屆「i-dance Taipei」國際愛跳舞即興舞蹈節。
香港出生,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古舞團創團成員,並擔任『接觸即興工作室』課程 指導老師。曾任沙發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歷任台大現代舞社顧問及指導老師。並獲多個舞蹈 及戲劇團體、大學邀請演出、創作及授課。2003 年起投入數位互動音像創作,曾參加中英跨 國舞蹈與科技三年工作坊計畫,發表即時互動影像舞蹈作品,曾擔任古舞團、張惠妹《愛上 卡門》歌舞劇、臺北藝術節等影像設計及技術統籌。2010 起任澳洲『蜜拉姆創藝公司』在台代表。2014年曾獲教育部「學海飛颺」獎學金赴美參與交換計畫。今年甫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學位。
美國伊利諾大學舞蹈藝術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專任教授,古名伸舞團資深編舞者、舞者。曾參與國內不同舞團編舞及演出,包括影舞集、三十舞蹈劇場、爵代舞蹈劇場、1/2Q劇場、首督芭蕾舞團等。2006年應邀赴義大利參加國際首度接觸即興舞蹈記錄拍攝。
現任【長青木。創意/心理。企業講座】創意總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教師,「舞蹈空間舞團」即興老師,「古舞團」演出以及即興舞蹈研究。 受邀舞蹈演出及教學:義大利及希臘「國際即興舞蹈紀錄片」拍攝,日本「i-Dance Japan International CI Festival」、韓國「AIAE接觸即興藝術節」、香港「i-Dance (HK)」、馬達加斯加「國際舞蹈節」;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帶領工作坊: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國立故宮博物院、衛武營玩藝節、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Happier Cafe、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伊甸基金會、心路基金會、果實文教基金會及學學文創等。 演講經歷及專家對談:誠品書局、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華電信、遠傳電信、荃瑞企業、台大醫院、交通大學、陽明大學、「超級都市.肥沃論壇」、台北國際藝術節「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台北國際藝術節「與佛塞同步-威廉‧佛塞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等。
舞者,接觸即興推廣老師,偶戲表演者。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舞蹈系碩士畢業,在法期間曾與Yuko Kametami,黎美光,Erinc Aslanboga以及Simon Williams等編舞者合作演出。2008年回台後嘗試舞蹈肢體與不同領域表演的合作,參與過飛人集社劇團《房間》、《逐鹿》、超親密小戲節《磨菇記事》、《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的演出。1/2Q劇團的實驗崑曲《情書》《半世英雄,李陵》《掘夢人》。 1999年至今參與「古舞團」的演出以及即興舞蹈研究。近年受邀參與2014與2012年韓國首爾「Asian Improvisation Art Exchange」即興舞蹈研究及演出、2013年馬來西亞吉隆坡「第三屆國際接觸即興舞蹈節」、2012年i-lab 愛即興實驗場演出《湧現的空間》、2011年馬達加斯加「i’Trôtra – 8èm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Danse Contemporaine」演出《How Can a Small Field…》、同年I-dance Taipei festival 愛即興舞蹈節《新事件》、2010年古舞團《亂碼2010》。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表演主修、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2017年於高雄春天藝術節與蘇格蘭編舞者Janis Claxton合作,演出《為你跳支舞,好嗎?》。2016年參與古名伸舞團作品《沙度》於兩廳院1+1雙舞作及台南藝術節演出。從2014年至今於「許程崴製作」演出《從擁抱開始》、《禮祭》,並赴澳門、北京、夏威夷及2016年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與荷蘭NEU NOW藝術節演出。2011-2013年於新古典舞團,演出《春之祭》、《感恩之歌》、《揮劍烏江冷》、《基督的救贖》。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現任古舞團舞者。曾與《古舞團》《2016國家戲劇院1+1雙舞作 沙度》《三十舞蹈劇場》《臺北民族舞團》《廖末喜舞蹈劇場》《嘉義新舞風》等合作演出。2014年獲國家藝術基金會海外研習專案補助-紐約舞蹈研習工作坊,前往紐約進修。2017獲中華民國舞蹈學會頒發《舞蹈創作獎》。重要作品《幾夜》獲2013北九州國際洋舞大賽成人現代舞組第六名,同作品入選香港紫荊盃國際邀請賽。
1979年出生,台北人。2008年加入【古舞團】至今,曾隨團演出《亂碼2010》,《即興-舞蹈風景》,《回來》,【i-dance國際即興舞蹈節】《即興舞蹈光譜-與傳奇對話》等室內外演出。2008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現職為舞蹈教育與即興工作者。
舞者,接觸即興推廣老師。現任古舞團舞者,曾與三十舞蹈劇場、許程崴製作舞團、谷墓特舞蹈劇場等合作演出,與不同編舞家合作參加華山相遇舞蹈節、新人新視野、台北雙年展演出,並曾赴馬來西亞,澳門,英國參加演出與交流。
畢業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主修板鼓及歌仔戲後場伴奏。師事劉大鵬、莊步超老師。曾任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歌仔戲青年人才培育計畫-後場藝生」、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表演藝術科 約雇人員,學習藝術行政。現為歆窩咖啡主理人、A Root 同根生、A Moving Sound 聲動樂團 、臺灣竹樂團、春秋樂坊團員。 擅長演奏傳統戲曲鑼鼓、同時對非洲鼓、木箱鼓、天鼓、手碟等世界打擊類樂器均有研究 ,經常與不同音樂類型團隊合作。
為來自法國的音樂家及音樂紀錄片工作者,旅行多年,足跡遍及亞洲各國,遠離故鄉為了有更多時間專注醉心的亞洲音樂。在台定居後,開始接觸並學習中國音樂,並撞擊激盪出融合古典音樂、法國獨立搖滾與亞洲風格的強烈作曲風格;除多次受邀與台灣的舞團以及其他領域藝術家合作現場演出之外,也拍攝影片紀錄台灣的風土人情。
來自宜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文學碩士。活躍於舞台演出,擅長以笙為連結,與不同領域藝術家合作,2015 年獲得文化部國際駐村人才補助赴奧地利交流,國內外演出交流成果豐碩,為臺灣目前發展最多元且活躍的笙演奏家。現為笙根蘭陽藝文平台總監、A Root 同根生團長。
獨自探索著聲音裡幽隱潛翳的靈光。
十九歲的印度之旅邂逅了西塔琴, 開啟世界音樂的門扉。 隨著旅行的軌跡, 廣泛學習來自印度、中東、非洲、澳洲等, 不同文化傳統下的神聖樂器。
深受人類古老儀式音樂、薩滿音樂的啟發, 以自由、靈動的即興演奏風格揉合古樂器的神秘氛圍, 築構成一幅空靈、饒富自然氣息的聲音曼陀羅。
沛元的音樂宛如神聖的載具、 重新與自己的本源連結的古老儀式, 引領我們進入深刻的療癒、內在的靈性轉化之旅。 來自台北,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院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