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斯蒂•辛姆森(英國)為當代舞蹈持續注入靈光,讓觀眾直接觸碰即興藝術家純粹的創作中,刻不容緩的生命力。自由是她永恆的探究,她享譽國際,是舞蹈即興創作領域中的一盞明燈。以克斯蒂為主題,由影像工作者Katrina McPherson執導的紀錄片《自然之力》,是她對這個藝術形式的奉獻和愛的證明。克斯蒂現在是伊利諾大學舞蹈系的教授,教授接觸即興。
戴劍為MaiOui Danse Arts的藝術總監,致⼒於探索舞蹈及藝術與當代社會之關係;創作與即興的相互作用;在藝術體驗中注重「立藝修⼼」。希望通過藝術創作與實踐衝破國界、種族、⽂化、身份、⾏業、背景、思維、習慣、等各類限制,促進「⼈」與「⼈」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同時,他強調在藝術中自覺,通過不斷感受,觀察,來探索⽣命之意義,強曰:「舞道」。
金奉鎬為接觸即興老師、即興表演者與編舞者。他是韓國AIAE(亞洲即興藝術交換[1])的一員,2007到2013年與席琳.芭葵共同執導ET AUSSI舞團。他在當地與國際都很活躍,在遍佈歐亞的舞蹈中心和舞蹈節教授接觸即興。他特別熱衷於支持和推廣接觸即興的亞洲網絡。從2008年至今,他都是南韓i-Dance雙年即興舞蹈節的主辦人。
勝部知子是來自日本大阪的即興舞者與教師。1997年Nancy Stark Smith到日本開設工作坊,她因此受影響而進入接觸即興的領域。2000年知子創辦C.I.co.作為接觸即興在東京的論壇,2005年開始鹿島聖子加入成為協辦者。
鹿島聖子是一個舞蹈家,曾獲得日本政府給藝術家的海外留學獎助,至紐約學習舞蹈。她同時也是個知名的攝影師,她的舞蹈攝影在藝廊與美術館展出。
2012年知子與聖子將基地從東京搬遷到鹿兒島,她們開始專注探索如何將亞洲文化整合進即興之中,同時在鹿兒島鄉下建立藝術社群。從2011年開始,她們成為i-dance的一員,從2013年主辦日本i-dance。
古名伸
現為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舞蹈碩士,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畢業。曾擔任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系主任、先後任教於國內多所學校舞蹈科系、並陸續在美國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及應邀編創舞作。 古名伸在1987年回國之後,即積極從事現代舞的發表與創作。曾製作發表「三人舞展」、「古名伸與珍•爾克 仲夏1989」、「斷片的串連」、「無關四月」、「她們在跳舞」、「古名伸與謝宗益舞蹈聯展」及邀請接觸即興祖師-史提夫•派克斯頓來台共同演出「新旅程」舞展。近年來常與港台多個不同舞團共同工作,如【舞蹈空間舞團】、【臺北越界】、【雲門舞集】、【舞之雅集】、【香港芭蕾舞團】、香港【動藝舞團】等。2001年與【影舞集】聯合創作動畫舞蹈劇場作品「非愛情故事」,2003年再度合力創作實擬幻境舞蹈劇場「@夢」,2008年合作「隨之變-風花雪月」。 1993年成立古名伸舞團,重要舞作包括「Bamboo Grove」、「浮世繪」系列作品、「White Lily」、「行雲」、「緘默之島」、「稍縱之間」、「Dilatation」、「出走」、「交遇」,及結構即興作品「活˙動˙畫」、「獵景」、「天使˙人間」、「新地界爭霸」等。2006年與英國舞台影像大師湯姆葛雷合作舞蹈影像作品「記憶拼圖」,本作品於2008年受邀赴澳洲演出。2011年策畫台灣首創首屆「i-dance Taipei」國際愛跳舞即興舞蹈節。
朱星朗
香港出生,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古舞團創團成員,並擔任『接觸即興工作室』課程 指導老師。曾任沙發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歷任台大現代舞社顧問及指導老師。並獲多個舞蹈 及戲劇團體、大學邀請演出、創作及授課。2003 年起投入數位互動音像創作,曾參加中英跨 國舞蹈與科技三年工作坊計畫,發表即時互動影像舞蹈作品,曾擔任古舞團、張惠妹《愛上 卡門》歌舞劇、臺北藝術節等影像設計及技術統籌。2010 起任澳洲『蜜拉姆創藝公司』在台代表。2014年曾獲教育部「學海飛颺」獎學金赴美參與交換計畫。今年甫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學位。
蘇安莉
美國伊利諾大學舞蹈藝術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專任教授,古名伸舞團資深編舞者、舞者。曾參與國內不同舞團編舞及演出,包括影舞集、三十舞蹈劇場、爵代舞蹈劇場、1/2Q劇場、首督芭蕾舞團等。2006年應邀赴義大利參加國際首度接觸即興舞蹈記錄拍攝。
黎美光
現任【長青木。創意/心理。企業講座】創意總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教師,「舞蹈空間舞團」即興老師,「古舞團」演出以及即興舞蹈研究。 受邀舞蹈演出及教學:義大利及希臘「國際即興舞蹈紀錄片」拍攝,日本「i-Dance Japan International CI Festival」、韓國「AIAE接觸即興藝術節」、香港「i-Dance (HK)」、馬達加斯加「國際舞蹈節」;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帶領工作坊: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國立故宮博物院、衛武營玩藝節、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Happier Cafe、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伊甸基金會、心路基金會、果實文教基金會及學學文創等。 演講經歷及專家對談:誠品書局、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華電信、遠傳電信、荃瑞企業、台大醫院、交通大學、陽明大學、「超級都市.肥沃論壇」、台北國際藝術節「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台北國際藝術節「與佛塞同步-威廉‧佛塞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等。
于明珠
舞者,接觸即興推廣老師,偶戲表演者。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舞蹈系碩士畢業,在法期間曾與Yuko Kametami,黎美光,Erinc Aslanboga以及Simon Williams等編舞者合作演出。2008年回台後嘗試舞蹈肢體與不同領域表演的合作,參與過飛人集社劇團《房間》、《逐鹿》、超親密小戲節《磨菇記事》、《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的演出。1/2Q劇團的實驗崑曲《情書》《半世英雄,李陵》《掘夢人》。 1999年至今參與「古舞團」的演出以及即興舞蹈研究。近年受邀參與2014與2012年韓國首爾「Asian Improvisation Art Exchange」即興舞蹈研究及演出、2013年馬來西亞吉隆坡「第三屆國際接觸即興舞蹈節」、2012年i-lab 愛即興實驗場演出《湧現的空間》、2011年馬達加斯加「i’Trôtra – 8èm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Danse Contemporaine」演出《How Can a Small Field…》、同年I-dance Taipei festival 愛即興舞蹈節《新事件》、2010年古舞團《亂碼2010》。
許程崴
高雄人,現為「古名伸舞團」即興舞蹈表演者,及「許程崴製作舞團」創辦人。曾獲2015年與2017年獲【羅曼菲舞蹈獎助學金】創作補助。
曾赴澳門、香港、北京、河南、馬來西亞、印尼、法國、美國、英國、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台灣各地參加國際性演出與文化交流,並在2012年遠赴大陸四川教授現代舞蹈。在臺灣期間曾獲得文化部、國藝會、高雄市文化局國際交流補助。
2017年獲選【高雄春天藝術節小劇場】創作作品《肉身撒野》。2015年獲選【三十沙龍劇場駐點計畫】創作作品《禮祭》,並獲選【北京舞蹈雙週】與【夏威夷舞蹈節】演出,及獲獎2015年「世安文教基金會-世安美學獎」,隔年《禮祭》獲選2016年【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與【荷蘭NEU NOW藝術節】。2015年獲選【新人新視野】創作作品《小小小國度》首演於台北松菸Lab創意實驗室。2015年獨舞作品《藍色的黃》首演於台北文山劇場,後續受邀赴澳門【2015獨舞/雙人舞展】擔任演出嘉賓。作品《想去的地方》2014年7月獲文化部及菁霖獎助金補助赴法國昂熱參加WDA國際舞蹈高峰會發表,9月受邀至澳門演出,同年參與【人舞蹈劇場】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發表《從擁抱開始》,並巡演台北與高雄,2013年參與周先生與舞者們【舞蹈旅行計畫】赴澳門演出《1875拉威爾與波利露》;2012年獲得WDA獎學金以及菁霖獎助金赴大陸.河南參加ADF.Henan(美國舞蹈節)。
林憶圻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表演主修、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2017年於高雄春天藝術節與蘇格蘭編舞者Janis Claxton合作,演出《為你跳支舞,好嗎?》。2016年參與古名伸舞團作品《沙度》於兩廳院1+1雙舞作及台南藝術節演出。從2014年至今於「許程崴製作」演出《從擁抱開始》、《禮祭》,並赴澳門、北京、夏威夷及2016年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與荷蘭NEU NOW藝術節演出。2011-2013年於新古典舞團,演出《春之祭》、《感恩之歌》、《揮劍烏江冷》、《基督的救贖》。
蘇家賢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現任古舞團舞者。曾與《古舞團》《2016國家戲劇院1+1雙舞作 沙度》《三十舞蹈劇場》《臺北民族舞團》《廖末喜舞蹈劇場》《嘉義新舞風》等合作演出。2014年獲國家藝術基金會海外研習專案補助-紐約舞蹈研習工作坊,前往紐約進修。2017獲中華民國舞蹈學會頒發《舞蹈創作獎》。重要作品《幾夜》獲2013北九州國際洋舞大賽成人現代舞組第六名,同作品入選香港紫荊盃國際邀請賽。
張淑晶
1979年出生,台北人。2008年加入【古舞團】至今,曾隨團演出《亂碼2010》,《即興-舞蹈風景》,《回來》,【i-dance國際即興舞蹈節】《即興舞蹈光譜-與傳奇對話》等室內外演出。2008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現職為舞蹈教育與即興工作者。
簡紫婷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與創作研究所,舞蹈創作主修。2013年加入古舞團。2014 年獲羅曼菲獎助⾦前往印度 Pushkar 參與 ImproJunction 即興舞蹈節。隔年發表製作「小領土」,其中作品以探討生活中的生理與心理狀態為創作核心。近年參與舞蹈作品演出,亦參與音樂實驗、攝影作品。
陳淯歆
畢業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主修板鼓及歌仔戲後場伴奏。師事劉大鵬、莊步超老師。曾任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歌仔戲青年人才培育計畫-後場藝生」、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表演藝術科 約雇人員,學習藝術行政。現為歆窩咖啡主理人、A Root 同根生、A Moving Sound 聲動樂團 、臺灣竹樂團、春秋樂坊團員。 擅長演奏傳統戲曲鑼鼓、同時對非洲鼓、木箱鼓、天鼓、手碟等世界打擊類樂器均有研究 ,經常與不同音樂類型團隊合作。
夏諾
為來自法國的音樂家及音樂紀錄片工作者,旅行多年,足跡遍及亞洲各國,遠離故鄉為了有更多時間專注醉心的亞洲音樂。在台定居後,開始接觸並學習中國音樂,並撞擊激盪出融合古典音樂、法國獨立搖滾與亞洲風格的強烈作曲風格;除多次受邀與台灣的舞團以及其他領域藝術家合作現場演出之外,也拍攝影片紀錄台灣的風土人情。
柯德
柯德為來自德國的跨域音樂家、作曲家,出身德國杜塞朵夫舒曼音樂學院,受古典擊樂訓練,在創作上卻橫跨舞蹈、劇場、新媒體等當代藝術領域,並與歐陸許多知名編舞家合作演出,譬如阿喀朗舞團的《Zero Degrees》、《Third Catalogue》、《Sacred Monsters》,與西迪拉比的《Tempus Fugit》、《Sutra》。
陳世興
為現代⾳樂作曲家,與⾳樂製⼈,曾多次獲提名⼊圍⾦⾺獎、⾦鐘獎、⾦曲獎。創作廣泛運⽤於現代藝術領域,包含現代舞作、劇場、電視、電影、紀錄⽚、唱⽚,並與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導演、舞蹈家合作無數。作品⾵格包含:東⽅空靈與現代⼈⽂,創新跨界,史詩極簡。
楊智博
來自宜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文學碩士。活躍於舞台演出,擅長以笙為連結,與不同領域藝術家合作,2015 年獲得文化部國際駐村人才補助赴奧地利交流,國內外演出交流成果豐碩,為臺灣目前發展最多元且活躍的笙演奏家。現為笙根蘭陽藝文平台總監、A Root 同根生團長。
陳沛元
獨自探索著聲音裡幽隱潛翳的靈光。
十九歲的印度之旅邂逅了西塔琴, 開啟世界音樂的門扉。 隨著旅行的軌跡, 廣泛學習來自印度、中東、非洲、澳洲等, 不同文化傳統下的神聖樂器。
深受人類古老儀式音樂、薩滿音樂的啟發, 以自由、靈動的即興演奏風格揉合古樂器的神秘氛圍, 築構成一幅空靈、饒富自然氣息的聲音曼陀羅。
沛元的音樂宛如神聖的載具、 重新與自己的本源連結的古老儀式, 引領我們進入深刻的療癒、內在的靈性轉化之旅。 來自台北,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院畢業。
李鐵橋
獨立樂手,作曲,薩克斯瘋,電子廝人。演奏風格涉及搖滾、爵士、實驗電子、自由即興。祖籍湖南,現生活工作在北京。 他策劃的「聲東擊西」音樂藝術項目,致力於東西方各種音樂風格的交流以及音樂與其他藝術領域的跨界合作。05年到07年旅居挪威時接觸自由即興音樂。於2009年開始與現代舞合作,包括大型舞劇配樂和現場器樂即興; 合作者如廣東現代舞團、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和北京現代舞台等。現任職樂隊有「大忘槓」和「從不合奏」。